考量減少新生兒因檢驗而流失的血量及檢體運送的方便,且能普及篩檢服務至偏遠地區,新生兒篩檢的檢體採集最常使用採取腳跟部位微
量血液(約0.2~0.3
c.c.),因其可滴在新生兒篩檢用的特殊濾紙上,陰乾後郵寄至篩檢檢驗單位。腳跟血之採集若使用了不當的器具或方法,則會致血量採集不足或是擠壓過度,
造成溶血或滲入體液而影響檢驗結果;甚至於可能導致新生兒感染或產生骨髓炎(Osteomyelitis),造成嚴重的後遺症。
正確的採血程序如下:
- 一般新生兒應於出生後48小時(至少餵奶滿24小時)內,採集新生兒血液。採血最好時機是在嬰兒剛洗過澡後,若不在洗澡後採血,可用熱毛巾(39~44℃)熱敷腳跟,使其微血管擴張。
- 穿刺前的消毒必須特別注意,採血者應先洗手,而後在待穿刺部位以75%酒精棉球擦拭完全,再用消毒過的乾棉球擦乾。
- 選擇穿刺針(Lancet)的尖針,長以不超過2.4 mm,寬以1.5~2.3 mm為宜,過長或過寬的穿刺針都會造成過大的傷口。絕不可以使用其他器械進行穿刺(一般常誤用針頭進行穿刺)。
- 穿刺部位應選擇腳跟兩側部位,絕對避免穿刺腳跟曲部,以免扎到跟骨引發骨髓炎。
- 穿刺時,先以中指扣壓腳背,食指夾住腳掌,拇指扣住欲穿刺位置的下方腳踝處;穿刺針以垂直方向穿刺。
- 穿刺後流出的第一滴血可能含有體液或皮膚碎片,應用消毒過的乾棉球拭去,之後再給予適度的施壓並間歇鬆放,以保持血液的流出。此時用毛細管或其他微量容器(抗凝劑為Heparin)接收,注意必須從毛細管有「紅色標記」的管口來接血。
- 取樣完成後(約三支毛細管),以垂直濾紙檢體的方向從濾紙正面輕塗在檢體的圓圈上。塗了兩支半毛細管的血後,應再將濾紙翻面,檢視濾紙背面的血點是否有不飽合現象。若有,應從濾紙正面補足血點(不可以從背面塗血),使圓圈內之血點正反面都達到飽合(至少使四個圓圈)皆達到飽合。
- 將檢體平置在陰涼處(25℃以下)陰乾(約3~4小時)。若不能立即寄出檢體,應將陰乾的檢體封入由任袋中,保存於4℃的冰箱。
- 檢體採集後應盡快寄出,最慢不得超過兩天,以爭取篩檢時機。檢體應到郵局以限時掛號或掛號寄出,切勿投入「郵筒」,以確保檢體之品質。
另有一種檢體採集方式為採取新生兒的臍帶血(亦可滴在濾紙檢體上)。然而採集臍帶血較容易汙染到母血或羊水,會影響檢驗結果之判讀,而且不能篩檢胺基酸或醣類代謝異常的疾病,所以較少地區採用此種檢體進行新生兒篩檢。